陝西省財政廳等四部門關(guan) 於(yu) 加快建立生態環保項目儲(chu) 備製度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0-06-12     作者:admin     來源:未知    分享到:
陝財辦資環〔2020]24號
各設區市、楊淩示範區、西成新區、韓城市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林業主管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部委關於中央生態環保資金管理有關要求,切實加強和規範我省生態環保資金管理,現將《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關於加強生態環保資金管理推動建立項目儲備製度的通知》轉發你們。結合我省工作實際,就加強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項目儲備管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請一並遵照執行。
       一、落實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製度。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是中央財政下達我省的生態環保資金預算安排、項目執行的基礎和前提,中央財政下達我省的生態環保資金中可形成實物工作量的資金預算,均納入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管理範圍(納入涉農、扶貧資金整合範圍的資金除外)未列入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的項目,原則上不安排資金支持。
       二、加強省級生態環保項目儲備管理
       省級職責:省級相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中央生態環保資金相關項目的申報、評審和績效評價等。具體由省自然資源廳負責中央重點生態保護修複資金、自然災害防治資金;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中央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資金、農村環境整治資金;省林業局負責中央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複資金、林業改革發展資金(不含全麵停止天然林采伐補助及到人到戶的補助)。中央財政下達的用於應急救災相關資金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一)發布指南。當年國家部委發布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入庫指南後,省級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通過部門網站或相關媟體轉發項目申報指南並將相關文件資料下發各地,組織各地按照指南要求征集申報項目。
       (二)項目儲備。省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林業部門分別負責組織建立本部門省級生態環保項目儲備庫。
       省級生態環保項目儲備庫按照“提前儲備,動態化管理”的原則實施。省級主管部門每年3月和8月分別組織專家對各地申報的項目進行評審,通過評審的項目納入本部門省級儲備庫,夯實省級項目儲備基礎,選免“資金等項目”。
       省級主管部門每年12月份對省級項目儲備庫進行梳理,對於三年未執行的省級儲備庫項目要定期清理出庫,形成“建成一批、退出一批、充實一批”的良性循環。
       (三)擇優上報,省級主管部門按照當年中央入庫指南要求,並結合我省當年工作任務重點,在省級儲備庫中擇優選取項目申請納入中央儲備庫。
       市縣職責:市縣主管部門負責按照項目申報指南征集項目、進行初評並按時上報,建成後組織項目驗收,會同財政部門開展績效評價。
       (一)嚴格把關。市縣主管部門對申報項目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財政部門按照相關資金管理辦法對上報項目是否符合資金使用範圍和方向進行審核,各地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嚴把審核關,切實提高項目申報質量。
       (二)加強儲備。各地應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起本地區項目儲備製度,積極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加強項目儲備,夯實項目實施基礎。
      (三)聯合上報。各地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聯合逐級上報項目。
       三、強化項目監管和績效評價
       省財政廳負責組織實施預算績效考評。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負責組織指導各地(單位)加強項目日常監管,每月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對於資金下達後3個月以上未能開工建設的項目,要督促項目建設單位限期整改,盡快形成實際支出;6個月以上仍未開工建設的,會同省財政廳取消項目計劃、追減預算,收回資金統籌使用。實施生態環保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指導各地做好預算績效評價和管理各項工作,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附件:財政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林草局關於加強生態環保資金管理  推動建立項目儲備製度的通知(財資環[2020)7號)
 
 
附件:
關於加強生態環保資金管理 推動建立項目儲備製度的通知
 
  財資環〔2020〕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自然資源廳(局)、生態環境廳(局)、林業和草原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林業和草原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要求,提高預算安排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前瞻性,充分發揮生態環保資金職能作用,形成對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現就加強中央生態環保資金管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抓緊建立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製度
  (一)加強項目儲備建設。支持推動生態環保項目抓緊實施,是財政支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最直接的抓手。各地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製度,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加快預算執行,盡快形成有效投資,避免“資金等項目”。
       (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以下簡稱三部門)會同財政部負責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製度的建設、管理和完善。已建立起項目儲備庫的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製度,尚未建立的要加快推進建立。三部門分別會同財政部負責編製項目入庫指南,組織地方申報項目,開展評估和審核項目入庫,核準年度預算支持項目清單,強化項目執行監督指導。
       (三)省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部門和財政部門負責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稱省)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庫建設,匯總上報本省生態環保項目,對項目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並加強對項目的管理和監督指導。要圍繞本地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切實采取措施開展項目儲備,加強項目統籌謀劃和投資論證,紮實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及時組織項目申報,有效推動相關工作開展。
        二、嚴格中央生態環保資金項目儲備庫管理
        (一)入庫項目資金範圍。
       中央財政安排以下轉移支付中可形成實物工作量的資金預算,均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管理範圍,具體包括: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資金,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海洋生態保護修複資金,重點生態保護修複資金;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複資金、林業改革發展資金(不含兩項資金中全麵停止天然林采伐補助及到人到戶的補助)。
       納入涉農、扶貧資金整合的農村環境整治、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複、林業改革發展等資金,被整合用於涉農、扶貧領域的,按涉農、扶貧相關資金管理規定執行;沒有被整合仍用於生態環保方麵的且可形成實物工作量的資金,按本通知規定執行。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下一步將視情況研究參照本通知規定執行。
       (二)項目儲備入庫指南。
       本通知印發後一個月內,三部門分別會同財政部編製印發本領域生態環保資金中央儲備庫項目入庫指南,明確項目儲備庫申報流程、時間節點,以及項目入庫條件、績效目標製定、申報材料、負麵項目清單等相關要求,對地方項目庫建設和項目申報予以規範和指導。
       (三)儲備庫項目應用。
  項目儲備是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預算安排、項目執行的基礎和前提。未列入中央項目儲備庫的項目,原則上不得安排資金支持。確需安排的,應向三部門履行必要的補庫手續。中央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滾動管理。
  三、強化項目儲備製度建設的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要切實增強對建立項目儲備庫製度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強化溝通協調,做好統籌謀劃,落實工作要求。各地應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起本省項目儲備庫,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中央項目儲備申報,科學合理確定資金支持具體項目,紮實推進項目實施。
  (二)強化業務指導。
三部門會同財政部要強化對項目儲備庫製度建設的業務指導,采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加強項目儲備庫的動態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確保工作有序開展。抓緊製定具體項目儲備申報指南,明確相關工作要求,確保可操作易執行。要強化對地方有關工作指導,必要時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三)加強結果應用。
  加強項目儲備庫與預算編製、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績效管理等工作的有效銜接,各地項目申報以及納入中央儲備庫的項目情況,作為中央財政生態環保轉移支付分配重要參考依據,充分發揮項目儲備庫製度的積極作用。
  (四)其他有關要求。
  2020年度提前下達資金已經落實到具體項目的,請地方將項目落實情況報送中央主管部門備案,尚未落實到具體項目的按照本通知要求管理。各地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根據財政部相關規定,地方應對疫情防控安排的資金項目,可適當簡化項目立項、入庫審批程序。
  本通知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財政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林草局
 
                                                                                                                                                                                               2020年3月6日
 

友情鏈接:
  • 政府網站鏈接
  • 上級單位鏈接
  • 兄弟單位鏈接
  • 行業網站鏈接